中学历史课程是建立在历史学科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不是历史课程了。因此,作为中学历史课程必须以历史学科为基本依据,反映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呈现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历史课程要反映人类发展的基本进程,以使学生“了解过去、认识现实、展望未来”。而且人类历史包罗万象、涵盖面广,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所以历史课程应尽量全面反映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基本情况,不但要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民族,还要涉及到外交、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另外,历史的发展必然具有时序性的特点,历史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同样具有时序性特点。充分体现历史的时序性,才能客观地展示出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因果关系,有利于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性。事实上,新教材的编写原则却是在学生还没有掌握和理解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就进入了专题学习,要么是囫囵吞枣,要么就是将专题所涉及的大问题简单化,而最终流于形式。打破时空观,不按历史发展的进程讲述历史,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与内容支持,而按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时间和空间跳跃性过大,学生不易形成对历史事件完整的时间与知识概念体系,也不利于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更不易形成清晰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脉络,无法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更无法进一步去揭示历史的本质。 以上这些充分表明了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学生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这无形之中就要求作为指引者的教师一定得认识到高一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在高一教学中即要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让学生很快的从初中的学习方式转变过来。怎样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尝试。 二、教师的教学对策 1、注重初高中知识的整合衔接,养成预习习惯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应该要充分的了解本地区的初中教材,做好初高中内容的衔接:从教学目标上来说,初中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所以初中教材相对浅简化,注重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而高中兼有升学与就业准备的双重任务,高中教材以专题教学为主线,专业性较强;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多地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客观和及时的评价,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于初中较大的知识落差,普遍反映高中历史东西多,知识点之间联系零散,比较难以理解记忆。所以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预习回顾已学知识,学生自己的讲述有时比教师的讲解更有凝聚力,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同时应注重初高中知识的整合,使教材更适应自己学生的习惯和口味(以人民版必修一为例):可以以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的线索为核心的整合;也可通过对比中西同时代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的整合;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与新中国以来外交发展的整合;以中国近现代史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整合:如中国人民抗争之路;近代中外民主政制的比较等等。使历史专题的脉络更清晰、主题更突出。不仅能够更好体现历史的时序性,同时也能反映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融与碰撞。这样教学既跟初中历史衔接起来,又满足了高中教学的要求。 2、紧扣课标,把握核心,进行“换位”思维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得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标准的意图,把握每个专题核心目标及每节课的内容要点。人民版在课文的标题下面总会有几点课前提示,这正是我们教师在备课中应充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角色换位”,多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层次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作为知识的探究者,而不能以“过来人”自居。要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难学生之所难,面对一个问题,不要光讲“应该如何如何做”,而要多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怎样想的?把教师原始的思维活动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评价,从中得到结论和启发。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这一目可以展开来讲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与局面,并且加上“我”是这样想的……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教师的思路得出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使教师教起来顺手,学生学起来也轻松些。 3、开展集体备课 教师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弥补教师个体在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处理,提高业务认识;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难重点;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及时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做好集体备课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集体备课要有交流性:集体备课应当要求备课组成员都主动发言,不能成为独台戏,在集体讨论交流中相互沟通感情,共同提高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要注意备课内容的连续性和创造性,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连续性。一般应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较为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同时各班学情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教案应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集体备课的指导方针下创造性地去编写,避免出现千人一面的被动局面,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注重集体备课的实效性。集体备课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可以说是把科研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工作落实到实处。我们应当鼓励老师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主动查阅相关的资料补充教学内容。在集体研讨时发表有个性的见解,并博采众人之长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缩短适应期 |